“硬手段”加速“精细化” 促我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李 荪
农业保险是新时期国家支农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农业韧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自治区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内蒙古政协委员、自治区财政厅资产管理处三级调研员李荪,就我区如何高度重视、充分运用好农业保险的问题,接受了中国观网华北区总裁郭晓东的采访。
郭晓东:请您谈谈我区农业保险的现状。
李 荪:我区是农牧业大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自然灾害频发,农牧民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农牧民投保意愿强烈。
2019年,自治区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到35.76亿元,其中:财政补贴占总保费的81.38%,农牧民自缴保费占总保费的18.62%,为全区农牧民提供近900亿元的风险保障;全区玉米和小麦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80.70%达到96.1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分别为2.23%和384.07元/人,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95%和121.82元/人。由农业保险搭建的全区农牧业生产的“风险保障网”基本形成,农业保险在促进农牧业发展、保护农牧民利益、调动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离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仍处于粗放状态。如:保险公司合规经营存在压力、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基础管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郭晓东:怎样解决存在的问题,早日实现自治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李 荪: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完善政策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创新管理方式等,另一方面采取“硬手段”通过技术创新应用驱动农业保险的转型升级,加速农业保险从“粗放式”数量扩展向“精细化”质量提升跨越。
首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农险监控服务能力。
在政府与保险机构之间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建立“保单级”的过程监控机制,将保险数据与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防疫检疫以及气象灾害相结合,形成大数据监控校验机制,确保承保和理赔过程更为公开、公平、透明,确保每一笔财政补贴资金真实有效,切实提升农牧民保险服务获得感。
其次,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形成紧密的多方协作。
打破“数据孤岛”,在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与和保险机构之间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多方协作平台。利用现代科技开展农业保险发展评估、合规自动审查、真实性校验、公众宣传、财政资金申报及结算审核、绩效考核管理等工作,实现多方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全区农业保险的有序推进。
第三,开展校验识别严控弄虚作假等违规行为。
基于农业保险大数据资源,利用规则分析、多源数据交叉比对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有效遏制农业保险中弄虚作假、骗取补贴等违规行为,将以往的事后被动处置转变为事前主动预防和事中动态监测。
第四,通过数据分析和挖掘提升农业保险决策水平。
基于农业保险大数据资源,通过挖掘分析及决策支持模型,全面分析和挖掘农业保险业务的相关指标(如投保率、保障水平、补贴杠杆率、农户受益率等),进而对农业保险机构开展业务状态监测、经营风险评估、实施效果评价等等工作,为促进全区农业保险实现快速、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决策支撑和依据。
第五,实现动态监控提升农业保险的补贴效率。
运用区块链技术,建设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拨付监控平台。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加密不可篡改、全程可追溯的优点,在各级财政部门和各保险机构之间建起一张补贴监控网,对各级财政部门向保险机构拨付保费补贴的情况、各级保险机构实收财政部门保费补贴情况进行动态监控,不仅能有效跟踪各级农业保险补贴的执行进度,还能解决当前存在的拖欠保费补贴、补贴迟迟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效率和规范程度。
第六、推动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形成联动机制。
以农业保险大数据为基石,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和遥感等科技化手段应到在农业保险实际业务中,补充和完善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风险评价精准度和及时性,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地位,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金融在底层数据共享的风险管理联动机制。逐步分散信贷机构承担的农业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引导金融资本有序、稳健的进入到农牧业,最终实现农业保险与农业农村金融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