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蒙网 2018-12-20 13:53:00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   

12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组织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由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巡视员东淑华作主题发布,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内蒙古“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40年前,为了改变“三北”地区的自然经济面貌,为了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彪炳史册的重大决策——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当代人类最为雄伟的生态史诗,由此拉开帷幕。这项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全长8000公里,地跨东北、华北、西北,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建设范围包括“三北”地区13个省,551个县,涉及我区86个旗县。其建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均创下了世界生态工程之最。1988年,“三北”工程十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为“三北”工程亲笔题词“绿色长城”。这条“绿色长城”与古老长城共同挽起了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未来,见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忧患、奋斗与梦想。

40年来,历经几代人、亿万人民群众的接力奋斗,“三北”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树立了成功典范。根据今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45210万亩)。其中,全区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建设任务11348万亩,占国家建设25.1%,在“三北”13个省区中居首位。

一、“三北”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效

生态效益:截至目前,人工林保存面积由1977年的1295万亩增加到现在的9732万亩,森林面积由1977年的2.34亿亩增加到现在的3.73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3.21%增加到现在的21.03%,实现了我区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双增长”和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重点治理区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体系,封山育林和飞播造林促进了林草植被恢复和自然生态状况逐步好转,如阿拉善每年完成生态建设任务100多万亩,通过飞播造林使森林植被得到迅速恢复,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长200公里,宽3—5公里的生物治沙带。重点治理区域的风沙危害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如科尔沁沙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点治理的赤峰市、通辽市森林面积分别达到4512万亩和2097万亩,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5.5%和23.33%;鄂尔多斯境内的毛乌素沙地经过治理,初步实现了逆转,治理率达到75%,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4.6%提高到26.86%。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均实现了沙化土地净减少的历史性逆转,进入了恢复利用沙漠的新阶段。

经济效益:“三北”工程在大地增绿中不忘群众增收,植绿树,拔穷根,绿一方田野,富四方百姓,荒沙秃岭变成了金沙银山、财富之源。依托“三北”工程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蓬勃兴起。祖祖辈辈守望“三北”大地的人们,正在实现致富兴旺的梦想。绿色带来了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如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蓝莓、榛子、沙棘等为原料的加工业,木材加工、山野菜加工和以养鹿为主的森林养殖业,以森林、沙漠、湿地等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硕果累累,财源滚滚,农民欣喜增收。突出特色地建设林业产业带和产业链,强势竞争,畅销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效益:“三北”工程是造福人类的跨世纪工程,是“三北”人民的传代工程,是民族复兴的绿色工程。我区党政军民学全社会参与,农工商学兵人人出力,都是“三北”工程的参与者、支持者、捍卫者,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质量高、效益好的治沙造林示范工程,已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精神文明教育基地。国家引导、群众参与、众志成城闯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之路。

二、“三北”工程面临机遇和挑战

按照“三北”防护林总体规划,全区规划工程建设任务1.67亿亩,占全国“三北”工程建设总任务的31%,在“三北”十三个省区中居首位。据统计,1978年—2017年,全区共完成“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任务1.13亿亩,还有5400万亩的建设任务。守住存量、扩大增量、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林业。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指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强调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要加强森林生态安全建设,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特别是今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祖国北疆构筑起绿色长城

在祖国北疆筑起万里绿色长城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对内蒙古的重托,内蒙古自治区地跨东北、华北、西北是“三北”地区最典型的代表地区,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自治区的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我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因此,把我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地位作用的战略思想,切实把林业放到国家战略全局中来谋划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充分认识保护和发展森林的极端重要性,科学谋划和协调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三北”工程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第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保护修复的战略思想,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我们要将这些重要论述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一是合理布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风沙区以保护和修复沙区生态系统为重点在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等重点沙区,造封飞、乔灌草相结合,建成规模宏大的防风固沙防护林体系。在荒漠区以保护天然荒漠植被为重点,加大封禁保护力度;在丘陵沟壑区增加宜林荒山、荒坡、荒丘、荒滩造林种草构筑生态修复带;在平原区以更新改造、补植补造为主,加强退化防护林、农田防护林修复,坚持建设改造提高相结合。二是实施重点“三北”防护林修复项目。着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以优化防护林结构、质量、功能、效益为重点、全力实施退化林分修复、灌木林平茬复壮等防护林经营修复工程。大力开展森林抚育,提升林分质量。三是统筹考虑水资源承载力。干旱半干旱、瘠薄丘陵、盐碱化等困难立地造林,坚持以水定林、以地力定林,提高植被恢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考虑水资源分布空间和承载能力,坚持林随水走、量水而行,认真执行《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16),合理确定初值密度,提倡低密度造林,大力推广节水造林和低盖度治沙技术。立足自然降水量实际,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严禁打破水资源承载力极限和违背科学规律的造林行为,大力提倡雨养林业建设模式。

第三,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林业生态扶贫的战略思想,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将村庄绿化、乡村绿道项目纳入工程建设范围,深入实施生态富民工程,释放生态红利,创新推广生态脱贫模式,支持规模经营,发展特色林产业和生态产业。落实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购买、生态碳汇等市场化补偿制度,积极探索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在追求生态文明的时代,具有深厚绿色意识的民族才有可持续的希望。大家一起来让我们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

发布会期间,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巡视员东淑华、治沙造林处处长张根喜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全区“三北”40年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那么下一步应采取什么措施巩固这些建设成果?

张根喜: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我区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巩固“三北”工程建设成果的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健康发展。

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五项措施:一是认真落实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围绕自治区确定的全区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我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二是严格落实生态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国家“三禁”和自治区“五个严格”的保护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管护力度,特别是工程项目区要严格禁牧,巩固“三北”工程建设成果。三是依法保护建设成果。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毁林开垦、乱砍滥伐和乱占林地等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四是扎实推进森林精准提升工程。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营造的成过熟林,进行退化林分修复、低效林改造、灌木林平茬复壮;对中幼林进行森林抚育、补植补造,切实提升森林质量。五是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和防火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预警、预测和综合防治工作。落实各级政府预防森林草原火灾目标责任制,加强防火宣传教育,严格火源管理,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草原火灾。

记者:在“三北”工程建设中,我区是如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并取得哪些经验?

东淑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归根到底是用什么样的理念对待自然、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和修复自然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按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综合治理。全面保护好我区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生态系统,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带网片相结合,全面推进“三北”工程建设。“三北”工程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通过40年的“三北”工程建设实践,我们探索和总结出一些经验和做法: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建设责任,是推进“三北”工程进程的关键。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北”工程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三北”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圆满完成了工程建设任务。二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机制,是激发“三北”工程动力的源泉。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落实“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推行建设主体、经营主体、利益主体、责任主体“四统一”。形成了国家补助、社会参与、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的建设氛围,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三是依靠科技支撑,推广适用技术,是提高“三北”工程质量的保障。各地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建设科研示范基地,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和送科技下乡活动,推广应用抗旱治沙造林技术,全面提高了建设质量,保证了“三北”工程建设成效。四是发展林业产业,推动林业经济,是增添“三北”工程建设的活力。各地坚持工程建设与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相结合,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休闲观光等特色富民产业,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实现了百姓富、环境美的有机结合。

记者:“三北”工程已经建设40年了,工程建设还有30多年,下一步还要做哪些重点工作?

张根喜: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坚持以构筑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为根本目标,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两大战略,加快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按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我区规划总任务为1.67亿亩,目前已完成1.13亿亩,还有5400万亩需要完成。下一步,我们在继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的同时,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编制好“三北”工程后期建设规划。“三北”工程还有30多年建设期,还要分三期(六、七、八期)完成。下一步,我们将结合我区实际,根据各期任务和建设重点,编制工程建设规划,按照工程规划有序开展。二是保质保量完成营造林任务。“三北”五期到2020年结束,还剩二年时间,还有300多万亩造林任务需要我们完成。下一步,我们将抓好任务落实工作,确保如期完成。三是着力打造好几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继续推进科尔沁沙地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启动实施阿拉善、浑善达克沙地等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四是抓好典型示范引领带动工作。在重点地区,着力打造一批精品工程,通过精品示范带动,进一步提高“三北”工程建设质量。五是抓好乡村绿化美化工作。通过“三北”工程建设,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着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工作。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施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