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项目让荒漠化草原重现生机

蒙网 2024-07-26 09:04:58

仲夏,荒漠化草原日渐返青,在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希日摩仁嘎查的百万亩草牧场改良现场,十几台拖拉机拉着播种机缓缓前行,将一粒粒柠条种子埋入耙过的泥土中。随即十几辆水车跟着浇水,喝饱的种子静静地开始生根、发芽,草牧场孕育着一片葱茏。

“5月底把草籽种进去,6月雨季种子发芽。百万亩草牧场改良计划3年多来,这个苏木和其他乡镇都是这么做的,挺不错。”苏木宣传委员杨向荣介绍。

杭锦旗地处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库布其沙漠横亘东西。伊和乌素苏木位于库布其沙漠边缘,上世纪90年代,因沙漠向外延伸,草场严重沙化,农牧民生产生活受到挑战。苏木政府鼓励当地农牧民种植柠条、杨柴,阻止沙进人退,开拓防沙治沙的生态发展道路,并率先提出草牧场改良计划。

2021年,杭锦旗政府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草则草、宜林则林”的原则及“生态项目推进、村企联户改良、散户分步实施、配套产业保障”的模式,制定实施百万亩草牧场改良计划。利用柠条、杨柴等植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适应性强、能够防风固沙的特点,计划在“十四五”期间,通过项目争取、社会资本投入、发动农牧民自发参与等形式,使全旗草牧场改良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项目启动当年,在伊和乌素苏木北部沙区、生态脆弱区和干旱硬梁区就成功种植柠条、杨柴等优质牧草15万亩。如今,3年前种下的柠条和杨柴长势喜人,昔日的荒漠正逐渐变为优质草牧场。

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牧民雷爱强种草治沙20多年,将2400多亩荒漠治理成草木茂盛的牧场。常年存栏五六百只羊,自建饲料加工厂,将草场里平茬的柠条与8种草料混合加工成绿色有机饲料,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通过发展养殖业增收致富,年均纯收入40多万元。如今,像雷爱强这样通过治理荒漠走上致富道路的农牧民越来越多,当地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

“百万亩草牧场改良项目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加入种植柠条和杨柴的队伍中,草牧场修复了,生态变好了,曾经的马群、骆驼群也重现了,除了牛羊产业链条形成,马奶、驼奶等产业也蓬勃发展。”苏木党委书记哈斯额尔德尼说。

走进骆驼养殖户阿拉腾布拉格家,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钢结构养殖棚圈中,300多峰骆驼依偎在一起休息。生态修复了,草牧场改良了,发展畜牧业的底气也足了。伊和乌素苏木一直有养骆驼的传统,随着生态环境恢复,当地的骆驼养殖产业也发展起来。

几年前,苏木政府与企业合作投资建成“恩亘苏”驼奶厂,通过“政府投资+人才支撑+企业运营+牧民收益”的模式发展驼奶产业。产品销往北京、天津、广东等一线城市和一些周边城市,年销售额600多万元。驼奶厂负责人算了一笔账:“目前国内市场的骆驼奶供不应求,价格高。1峰骆驼日均产奶3至5斤,年均产奶1400余斤,按照每斤30元的收购价格,1峰骆驼出售驼奶的年收入就可达4.2万元。”

目前,巴音孟和嘎查农牧民卖驼奶一年收入30万元以上的就有20多户。伊和乌素苏木现有3000多峰双峰骆驼,占全旗骆驼数量的一半。驼奶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农牧民增收致富,更让伊和乌素苏木重现驼峰连绵的壮观景象。

为了将草牧场有效改良,各嘎查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草场的改良方式。在乌日更嘎查,“90后”党支部书记哈达用9年时间试种苁蓉,为草牧场改良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2016年,哈达试着开垦了260亩荒地,先种上了梭梭苗,5年后梭梭苗根系发达了,将苁蓉籽埋入根系旁嫁接,3年后苁蓉成熟了,以后每年都能收割。2024年,哈达种植的苁蓉收获了一吨左右,卖给附近的企业深加工成药材,头一年收入4万元。

“梭梭是防风固沙的优良植物,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苁蓉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虽然刚收获的这一年并不能回本,但是接下来的7、8年每年都会持续有收入。这次‘小试牛刀’算是成功了,明年就可以在全嘎查推广种植。”面对改良成功的草牧场,哈达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播种时浇一次水,以后就不用管了,也不用施肥,它会自己长起来,这样的修复草牧场方式值得一试。”

草原生态安全事关社会、经济、民生等重大问题。截至2023年底,杭锦旗依托草原补偿机制后续产业项目、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植被恢复项目、防沙治沙项目等各类草原建设项目,累计实施草原改良种草54.182万亩,总投资约1.5亿元,受益农牧户784户,户均改良种草691亩。2024年,全旗立项实施改良种草项目30万亩,目前已完成25.85万亩。

根据近年来草原修复效果监测评估,百万亩草牧场改良项目建成3年后,项目区平均植被综合盖度提高了15%-20%,每亩产草量提高了25公斤以上,其中优质牧草每亩产量提高15公斤以上。

如今的杭锦旗,植被多样性有了明显提高,草群结构明显改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与此同时,农牧民收入明显增加。生态修复拓宽了农牧民致富道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丰收”。